血小板之生成与型态
1. Megakaryocyte
为血小板前身,是个有着不规则紫色细胞核之大型细胞。细胞核通常分叶chromatin呈篮子织网状。细胞质则呈蓝白色,含有一些azure颗粒。它通常是骨髓週边血中最大之细胞,他们活动力佳,并且可能会伸出伪足于骨髓血管内皮细胞之间。
2. Platelet
血小板应是由于它的前身-megakaryocyte,在伪足运动时脱落的碎片,落入血液循环,便形成了血小板。
在新鲜检体中,血小板呈现小(2~3μ)、椭圆或圆。Wright’s stain将其染为底色蓝色,上头有一丛嗜酸性颗粒,有时聚集的颗粒会被错认是细胞核。血小板中央有一颗粒区(granulomere)称血小板粒状部,週边则是透明区(hyalomere)。
血小板常成群出现(2~20个)。正常血小板聚集数目,在油镜下可见3~8个成群出现。当凝集反应发生时,在3~5个油镜下可见10~30个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的大小是越幼型越大,故在其10天寿命中,是越来越小的。缺铁性贫血,血小板虽然上升,其平均大小却是比正常来得小。伴随恶性疾病和发炎而来的血小板低下症,血小板型态正常;相反地,骨髓异常增生,虽然使血小板大增,却出现巨型血小板(最大10μ)或是megakaryocyte碎片。 在血小板低下症病人,因为有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促使megakaryocyte series分裂,反而会使其大量释出尚未完全成熟之大型血小板。
3. 血小板Satellitism
有时血小板颗粒似花样结构般围绕,这是血管外现象,被联想成是使用EDTA的缘故;在此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情形下,可以采用Phase method解决。
4. Endothelial and Epithelial cells
在血片中偶尔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或皮肤上皮细胞,表示在采集血液时受到污染。因他们属于大型细胞(20-30μ),故常在玻片边缘找到。与其他细胞相较之下,他们的特异外形很容易被辨识出。这2种细胞经常被血小板黏附,显然是因为ADP之释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