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反刍动物副结核病
由于本病会有无症状的次临床期,且尚无正确有效的检验方法,所以本病控制相当不易,而扑灭计画更难有成效。因此在预防上应要彻底地进行环境卫生清洁,引进未感染之动物,并且儘快筛出并淘汰感染动物,避免粪便中病原污染食料造成牧场内循环感染。本病出现临床症状者通常无法复原,会慢性消瘦后死亡,曾有病例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后虽可改善,但无法治癒。 目前国际上已有副结核病的疫苗用以减低临床症状,但却无法防止感染,且疫苗免疫会干扰牛结核病的诊断及控制计画,因此不建议使用。
副结核病(或称约内氏病 Johne’s disease )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ecies paratuberculosis, MAP )所引起之反刍动物慢性下痢性疾病。病原大小为 0.5 μ m x 1-2 μ m ,为革兰氏阳性及抗酸染色阳性之细菌,不形成孢子,不具荚膜,也不具运动性。 1895 年 Johne 及 Frothingham 首次观察到副结核分支杆菌 引起 肠道之肉芽肿性肠炎。首先出现于牛,之后陆续发现于绵羊、山羊以及其他养殖或野生的反刍动物,目前在马、猪、鹿、羊驼、兔子、狐狸及鼬鼠等动物也有报告,是世界性的疾病,且于各地造成严重之经济损失。在自然环境下,感染途径主要是食入污染之食物,而幼畜是食入被污染的乳汁,此外可垂直感染胎儿,精液也会带菌。所以带原动物移入健康群体后会造成此病的难以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