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成形原理
半固态成形技术源自1971年在对锡-铅合金做热裂处理研究时发现,当金属在凝固的过程中给予连续的搅拌动作,
会把刚生成的树枝状结构破坏成球状结构。当给予外力作用时,固相球状晶粒子与液相组织都会有流动的现象发生,
而因为流体在流动时所产生的摩擦阻力较小,所以液相组织会先行流动,如图2[2]所示。而图3为具球状晶的半固态金属变形机构示意
我们可将半固态金属变形分为以下四种,
分别为(a)液相的流动、(b)液相带动固相的移动、(c)固相间的接触滑动及(d)固相本身的旋转。
具有细小球状晶显微结构的金属胚料,当温度超过固相线时,变形阻抗会有急遽下降至接近于液体的变形阻抗的现象,
此一特性使胚料的成形力量减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成品也会具有比树枝状晶粒结构更好的机械性质。
而以往之所以没人考虑在半固态温度下使金属成形的主要原因,乃因传统树枝状凝固组织结晶对材料的显微结构产生
一重大影响:当凝固中的液体的固相率达到约20%体积分率时,这些树枝状晶就会互相连结成网状结构体。
此时若受到剪应变作用,这些网状体会产生剪力应变面或是裂缝。而这些裂缝,之后有可能会被其他尚未凝固的金属熔液所填补,
因而产生了巨观的偏析;也有可能根本无法被填补,于是变成了铸件裂缝。
所以自Flemings发现在半固态状态下形成球状晶的方法后,才引起了各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