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分类学上来说,常见的草履虫就有大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等多个种。活体情况下不易将它们辨认。培养时种与种混在一起,这种生物与那种
生物混在一起一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尽管上述方法得到的草履虫母液较清
洁千净,易于进一步的离心、浓缩和大量收集,但随着各种研究的需要,尤其是观
察草履虫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确定它的种的水乎上的特征和差异,以草履虫
作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研究的材料时,用这种方法培养草履虫,还得考虑
“纯系培养”(也称“原种培养”)即建立“无性繁殖系”
(Clone )的问题。
纯系培养是从一个草履虫开始养起,直至后来公殖的草履虫个体都是第一个草
履虫的“后代”,它们不仅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结构,而且具有相似的生理和遗传上
的特征,这些个体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纯系”(即“无性繁殖系,‘)。它们可用
于更精细的观察和实验。一般的做法是:在采集的水样中取一个草履虫于凹玻片中,
用草液洗几次,待镜检确实无其他生物混杂时,凹玻片中放少量草液将生物在其中
培养(为防止培养液蒸发,凹玻片应放在”潮湿房“即带水份较多的器皿中),按
前面介绍的方法培养和扩大。单一个草履虫从自然环境到实验室中往往不容易较快
的”适应“,将多一些个体放在一起培养可能较容易养好。因此在开始时,可接入
多个草履虫养在一起,待其适应环境后,再取其中一个作纯系培养。
有时,纯系培养的个体也会发生混杂,这主要是未严格与其他培养相隔离造成
的。例如,煮好后待用的草液不注意作适当的遮盖,掉进了空气中的其他原生动物
包囊,后来包囊在草液内孵化繁殖,再用这种草液作培养,就会这样。有时出现草
屐虫一直养不好,或个体长时间不分裂,最后死亡的情形,也有在个体培养一段时
问达到一定密度后突然死亡、“残尸遍野”的情形,等等。凡此种种,原因可能如
下所述,必须视不同情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