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淀粉团粒表面成像的记录是汤姆森(Thomson)等人对小麦
品种Timmo中淀粉团粒的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淀粉酶消化后的淀
粉团粒作为样品体系证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用于生物过程实时成像的可能性。根据从空气中
取得的团粒图像(在引人水溶液之前),汤姆森(Thomson)等人报道淀粉团粒表面似乎
“布满50-450nm跨度的结构特征”,并且图像中团粒表面有高度粒长的结构。虽然没有解
释50^-450nm的结构,但是他们推测这种粒长结构是污染物,可能是蛋白质分子。据报道,
某些团粒表面“裂开了”,推测可能是由于从研磨的小麦籽粒中提取面粉而产生的。在引人
酶溶液后(在所有溶胀完成后),团粒表面似乎被酶快速包裹,但该结合似乎较弱,因为原
子力显徽镜针尖接触酶后,酶很容易被移位。然后每隔105s对酶分子攻击的淀粉团粒进行
成像。以传统的“针孔”攻击模式,团粒似乎在拟伤点(即弱点)优先(和快速)被。
一淀粉酶攻击。在孔边缘所看到的物料堆积,归因于针尖可能干扰孔的形成。当孔变深时,
孔的形状似乎变成正方形,由于原子力显傲镜金字塔形的针尖不能在孔内精确成像,
即正方形孔会影响原子力显微镜(AFM)针尖成像。